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紫光閣》發表署名文章《著力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苗圩指出,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抓好七個重點,包括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化解過剩產能、補齊工業供給體系短板等。
工業是立國之本,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制造強國戰略全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努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準確把握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為經濟持續增長培育新動力、打造新引擎,實現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扎實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做到“四個轉變”。
一是以要素新供給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推動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這些年,我國勞動力總量逐年減少,資本使用效率偏低,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技術、管理、制度、商業模式的全面創新,提升傳統要素效率,創造新的生產要素,加快推動工業發展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增強工業內生增長動力。
二是以制度新供給實現政府規制向市場配置轉變。目前,我國工業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較為突出,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供需失衡、價格疲軟,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這既有市場經濟自身的盲目性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不當干預的結果。要堅持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既遵循市場規律,又勇于承擔責任,營造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發展環境。
三是以結構新供給實現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精細化轉變。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并舉。既要主動減量,下決心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要引導增量,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還要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加快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
四是以政策新供給實現傾斜扶持向功能性扶持轉變。產業政策重在彌補市場失靈。對規律的把握要準,把握好要素供給結構和質量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對應關系,將產業技術政策作為產業政策的核心內容;方向引導要準,要多角度剖析行業、企業、地區分化的成因,分業施策,因地施策;作用方式要準,要減少壁壘,優化服務,由傾斜式結構政策為主向支持關鍵環節的功能性政策為主轉變。
抓緊落實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十三五”時期,我們將以結構深度調整、振興實體經濟為主線,發揮好政策“指揮棒”作用,突出抓好“七個重點”。
一是以戰略規劃引領為重點,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抓緊編制發布11個配套實施指南、行動計劃和專項規劃,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突破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短板。整合設立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資金,分年度遴選標志性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圍繞已出臺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啟動一批重大項目。制定《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導地方錯位發展。開展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探索不同類型城市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模式和路徑。
二是以化解過剩產能為重點,幫扶困難行業脫困發展。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的原則,抓緊推動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制定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總體方案,明確人員安置、資金籌措、債務處置等措施。堅持壓縮存量和優化結構相結合,推進低效過剩產能退出。引導和激勵企業推進破局性、戰略性兼并重組。抓緊出臺機械、汽車、建材等困難行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和指導意見,加快實現企業扭虧增盈。
三是以質量品牌建設為重點,更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支持企業在創意設計、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功夫,促進大眾消費品創新和有效供給。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動“中國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推進國內消費品與國際標準對標,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
四是以夯實增長基礎為重點,補齊工業供給體系短板。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指導發布《工業“四基”發展目錄》,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實施“一攬子”突破行動和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力爭解決一批標志性“四基”瓶頸。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推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加快形成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新型網絡體系,構建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有力保障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落實。
五是以提升供給效能為重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編制制造業轉型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編制發布指導目錄,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穩定工業投資增長。加快設立并發揮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積極拓展高端裝備及新材料應用市場。開展綠色建材、鋼結構和鋁型材生產應用行動。加速新能源汽車發展步伐,以結構優化推動綠色發展。
六是以融合創新發展為重點,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激發制造業企業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為主線,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積極培育網絡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增強支撐制造業與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技術、解決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實融合發展基礎,激發制造業發展新動能。
七是以激發市場活力為重點,著力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規范中介服務,圍繞支持創業創新提供全方位服務。全面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加強對違規收費的查處問責,切實減輕企業和群眾負擔。進一步開放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發揮好民間資本的創新活力。實施更加有利于創新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建設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