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少年班,這是杜江峰與中科大初次“結緣”。1985年,16歲的無錫小伙杜江峰被保送中科大少年班后,他仿佛一匹快樂的奔馬,縱橫馳騁在遼闊的量子計算世界中。
杜江峰
今年12月7日,中科院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對外公布,年僅46歲的杜江峰榜上有名。這一天,他像往常日子一樣,在實驗室里忙忙碌碌。在他看來,當選院士不是目的,享受科研的過程,才是幸福的。“從童年開始,我就夢想成為科學家。”杜江峰說,“這么多年,這個夢想從來沒有變過,科學的未知與挑戰對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量子計算,是當前最熱門的研究領域。相對于普通計算機,基于量子力學特性的量子計算機,擁有超乎想象的并行計算與存儲能力,求解一個億億億變量的方程組,具有億億次計算能力的“天河2號”需要100年,而萬億次的量子計算機理論上只需要0.01秒就可解出。當量子計算機應用之時,現在的密碼破譯、基因測序等科學難題,將可迎刃而解。
“盤點”在量子計算領域最具亮點的工作,杜江峰首先提到的是2002年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的一項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博弈的實驗研究。這是國內量子計算實驗研究工作成果,首次在該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由于這項研究成果的新穎性,《自然》科學新聞對該工作成果作了專題報道。
“這項成果,是我發表的第一篇《物理評論快報》論文,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很有意義。”杜江峰說,“當時牛津大學已經有了這個方向的理論成果,我們的這個成果則很好地跟蹤了國際前沿方向,從實驗的角度做出了很好的展示。”
今年3月,一項關于“量子探針”的成果驚艷世界:杜江峰團隊利用鉆石中的氮-空位點缺陷作為“量子探針”,選取了細胞分裂中的一種重要蛋白為探測對象,將量子技術應用于單個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溫大氣條件下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譜。這項成果在權威期刊《科學》上發表,被認為是“通往活體細胞中單蛋白質分子實時成像的里程碑”。
享受科研的過程,是杜江峰堅守的理念。“記得‘量子探針’成果收到《科學》雜志修改意見的時候,正值春節,我們需要很快做出回復。杜老師和我那幾天幾乎都泡在這件事上,反復溝通商量文章細節,絲毫不覺得苦與累。”團隊特任研究員石發展回憶說,“杜老師時常告誡我們不要‘混文章’,而要做真正有價值的研究,這個過程非常充實而快樂”。
“選擇了科研,就要熱愛它,并為之奮斗。”杜江峰表示,他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希望今后能多做出更多原創性成果,在量子計算領域引領世界前沿。
【人物感言】
遭遇挫折是做科研的常態。好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出現在克服了很多挫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