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有鋼企以銷定產,淘汰過剩產能,顯然不可能做到。對于大多數鋼企來說,關閉的后果就是職工再就業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沒有哪家鋼企愿意被‘一刀切’,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依靠市場來調節,也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行政手段,目前可以從環保入手,砍掉落后產能,然后再逐步淘汰過剩的產能。”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地方政府僅起監督作用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初步統計,目前我國粗鋼產能為11.4億噸。另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我國粗鋼日均產量達到230.97萬噸,環比增長1.66%,創下歷史新高。同期,根據中鋼協的旬度報告折算,重點鋼企的日均產量也達到了181.6萬噸,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寶鋼董事長徐樂江曾表示,2014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嚴峻的市場形勢使企業切身感受到產能過剩問題給產業健康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認識不斷深化。
然而,若置換產能方法開始實施,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對此,張琳向記者表示,置換產能的目的就是為了鼓勵鋼企淘汰產能。“比如,一家鋼企淘汰了300萬噸產能,那么該企業就會有300萬噸的產能指標去和其它的鋼企做交易。”
不過,也有知情人士透露,若是新建產能地處環境敏感地區,300萬噸產能可能要縮減到240萬噸。
張琳表示,工信部此次置換產能辦法的實施也是一種嘗試,具體能達到什么效果,政府也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承諾。“一切從零做起,工信部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對此,工信部產業政策司人士表示,實施產能置換指標交易,一方面是為了解決部分省份產能置換指標不足的問題,滿足全國整體上不新增產能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讓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省份通過交易籌集資金,用于安置職工、產業轉型等。此外,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全國范圍內的產業布局調整和優化。
相關知情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產能指標交易是一個新生事物,執行起來可能會受到一些阻礙。地方政府的保守思想可能會給交易增加難度,不過交易只在鋼企與鋼企之間進行,地方政府只能起到監督作用”。